房产商冯仑提出了一个类似童话的构想——立体城市——建一幢占地一平方公里的大楼,里面能住下10万人。为实现这一构想,他成立了一家公司,目前入职者不到10个人。
在北京市工商局的注册资料中,“立体之城”公司的经营期限是20年。20年看起来不短,但这个公司要完成的不只是一幢大楼,还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可是个漫长的工作。
来自丹麦的童话梦
冯仑关于立体城市的“童话构想”,是从丹麦“出口转内销”才让国人知道。
那是2009年年底,丹麦这个盛产童话的地方正举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当地时间2009年12月8日晚,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在“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阐述了他的“立体城市”计划:在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建筑面积600万至1000万平方米,可容纳20万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
令人吃惊的是,这已经不只是一个构想了,他对来自中国的记者说,项目已经在北京附近取得土地,财务上也大致做了估算,带精装修的房子售价不会超过每平米8000元。“这个价格在北京还是有竞争力的”。
实际上,这一项目早已开始着手。
北京前门的“天安时间艺术中心”于2009年11月29日起,一直在举办一个名为“立体城市:
未来中国”的展览,展期一直要持续到2010年2月28日。冯仑是总策划之一。
这个展览展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建设模式。
其一是90岁的意大利裔美国建筑师保罗·索莱里设计的“简约线性城市”,意为建造两排长达几公里、二十层或更高的高楼。其二是荷兰建筑师设计所MVRDV的创意——“中国山”。一座座圆锥形、高约400米的绿色高楼,中空,锥体类似梯田的结构,房屋、人和绿色植物就在一层层“梯田”上共存。
取名“中国山”
冯仑建设立体城市的理由是,到2020年,约3.5亿中国人将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而导致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难按照低密度模式发展。
参与“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展览的两派设计师都表达了相似的意见。索莱说:“对13亿中国人来说,汽车背上的田园式乌托邦纯属臆造——地球不可能接纳,更不会为之服务。”MVRDV列举的数据说,为了满足城镇和农业需求,如果中国城市采用洛杉矶的人口密度,将需要2.5倍的可用平地。因此,建筑结构的改造是必然的。
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堪称世界第一,规模也是世界最大。据
预测,直到2030年中国才能完成城市化进程。
MVRDV这个由三名建筑师牵头的事务所则根本把中国作为其建筑方案的预想承载对象,所列数据皆以中国实际为准,取名“中国山”。
“有依据的科幻片”
立体之城公司的初步构想是:用三年左右时间研究和申请,五至八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至于在哪儿建设、每平方米售价多少云云,跟技术、政策等壁垒比起来,并非当务之急。
高度当然是其中之一,实际在技术上并不成问题。根据冯仑公布的构想,“立体城市”的建筑容积率大约是5,低于一般摩天大楼的容积率6。另外,它的高度400米足以进入全世界高层建筑的前十名,但尚不到迪拜800多米高的“通天塔”腰部的位置。
那么这样的建筑如何防震呢?擅长高层建筑建造的日本人早已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液压装置,在楼内装置一颗重达数十上百吨的大铁球,通过它的左右摆动来防震。
打算用电影向公众推介
对这个可能改变
人类居住模式的构想,在中国建筑业却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在多个建筑论坛上,讨论者寥寥。
一位建筑师告诉记者:“人不会喜欢住那么高密度的房子,关于超级城市的构想,至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对于外国设计师对中国的青睐,这名建筑师说:“中国正越来越成为世界建筑师实现疯狂想法的实验地。”
而立体城市的推动者们,却充满希望。
天安时间艺术中心的公关专员叶东旭说,一旦“立体城市”成为现实,她肯定买一套。
MVDRV的设计给出了未来的人类居住形态:居住在一堆堆圆锥体的表面。这些锥体要整体向北倾斜,以使南向立面最大化,充分接受阳光;锥顶前后移动,使建筑物之间阴影最小化;每个城市锥体的高度和直径都不一样,以提高“梯田”的效率……“立体城市”原本的构想之一,是让“中国山”自己承担50%的农产品供应。
他们首先要说服媒体、说服政府、说服大学和研究所、说服金融投资机构和建筑商,最后再说服公众。“我们不排除用美术、戏剧甚至
科幻电影的形式,向公众推介我们的想法。”“立体之城”公司的工作人员说。